有人可以评价下《福贵》这部剧吗
心里有束光 · 眼里有片海
整体看起来不错,故事丰富,人物表演也很到位。我觉得比小说精彩许多,唯一我觉得遗憾的是,凤霞死因构成的情节,我觉得太冷酷了,看着实在揪心。前面剧情所铺垫为凤霞的感情戏,让看过的人着实心疼凤霞,可最后造成凤霞的死因又如此令人惊讶和懊恼。前期凤霞与胡老师情感铺垫很多,可最后凤霞走了,胡老师也没有对凤霞留下只言片语,我觉得十分不合理。
我觉得感到高兴的是了解到关于胡老师(演员张鹰)对凤霞(演员王雪菁),台前台后所写下的两篇博客文章,也是对凤霞这个角色的情感交代与邂逅吧
《福贵》这部电视剧是根据余华老师的《活着》改编而来。讲述的是一个名叫福贵的悲惨命运。电视剧的背景是从内战到解放战争再到大跃进最后到文革,在这几个叫转的时期,福贵经历了命运加之在他身上的磨难和对他残忍的捉弄。尽管他的人生经历了如此多的波折,最悲的就是他那两次白发人送黑发人。可是这些磨难都没有把他击垮,他依然坚强的活着。其实福贵的命运也就是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一个缩影,无论是兵荒马乱还是政局动荡,老百姓无论是顽强斗争还是苟且偷生,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能好好的活着。是的,就算再卑微的活着,只要活着,那就比什么都好。富贵的一生虽然悲惨,我们看到这样的结局也定会表示震撼,表示惋惜。但是影片的结尾福贵依然是笑着的,因为他知道,只有活着才能看到生活的希望。只要自己还活着,就能有机会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剧中的福贵在开始时是一个典型的富家纨绔子弟,他也像一些典型的富家公子哥一样喜爱赌博。他因为祖上留下的财富可以挥霍,每天就以赌场为家。他的妻子用他们的孩子劝说了他多次,但他没有一次听进去了,还是依然嗜赌。俗话说:坐吃空山,坐等其成,到头来换来的只会是一无所有。最后,福贵终究是把家产都输光了。从此,他走上了命运给他安排的轨道。不去品尝生活的苦就不会懂得幸福的真谛。从古至今,有谁没有遭遇过挫折,又有谁没有过不幸的时候呢?但无论如何,坚强的人都会努力克服艰难困苦而坚持活下去。有些人在曲折的生活道路上显得非常脆弱,但人只要有毅力和决心,就会发现只要活着就是幸福的。
福贵经历了由富贵到贫穷,从悲痛到欢喜再到悲痛……命运的苦水侵蚀着他的一生。个中心酸,各种悲痛,我想只有福贵自己的体会才更透彻。一群人的死去到最后却是一个人的留守。我们也许不会很清楚福贵活的到底是幸福还是不幸福,但经历了这么多次蜕变的福贵,也许活着,就算卑微,也一样是幸福的。
生活本身就不会都是尽如人意的,他就像是一条路,不会总是平坦而笔直的。但是,只要付出努力,只要拥有信心,希望就会在前方出现。活着不仅仅是一种证明,它更是一种历练。只要我们有勇气,有毅力,有信心去面对和克服命运给你插之下来的种种困难、挫折与不幸,就会体会到幸福的甜蜜,体会到生活的美好。
福贵、福贵,什么是福贵,谁又是福贵。这部电视剧每集片尾都唱。
"五福临门是天上的云朵
大富大贵是铁树上的花蕊
福在平安,贵在滋味"。
真的,这部剧有血有肉,基本上就是给你活生生把那个时代一个人平安喜怒、悲喜交加的一生掰着指头按给你看。没有人看完不会思考这个问题的,人活着到底是为啥?亲人、朋友、财富、名声、享乐、受罪都是为啥?
看完这个剧,只想说没有什么是应该,活着就是偶然。世事无常,命运无常。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偶然的生命里,在无常的世事中,尽力活着,求福求贵,福在平安,贵在滋味。
我是强子,我来回答你的提问!
每部电视剧和电影都是由专业人士拍摄制作!作为业余人员我们不好做评价!只能分享一点我自己的观后感!
《福贵》保留了原小说的悲剧色彩,在悲剧的基调中赋予了这个悲剧故事以一种不动声色的幽默与诙谐。电视剧版的《福贵》演员阵容几乎清一色都是新人,但却将小人物的命运拍得质朴、平实。该剧把重大的历史事件都推到人物的背后,舞台很小,背景很深,只能从人物的命运变化中感觉到上世纪40年代发生的一切。相比小说的悲情,电视剧更增添了不少温情元素!该剧在思想上积极向上,以一段真实、艰辛的历史为背景,以平凡的人的经历体现出了不平凡的历史真实和人生内涵,表现出了中国农民真实的生活状态、顽强的生存意志、宽容的胸怀和人性的真善美。
富贵这部电视剧演的非常好,把人的真善美,恶丑陋都表现的很淋漓尽致,故事发展贴和时代背景,让人很有感触,许多场景能让人潸然泪下,让我们这些对过去苦难有健忘症的现代人有很好的反思,希望多拍一些这样比较真的故事,少拍一些浮夸的神剧,对形成我们现有社会正确的价值观很有益处。
崩坏三中布洛妮娅的c v是什么
CV是hanser,是bilibili网站(B站)有名的up主。
布洛妮娅·扎伊切克,手机游戏《崩坏3rd》及其衍生作品中角色,前天命B级女武神,现第一律者·理之律者。
第二次崩坏中成为孤儿,被军队培养成著名杀手乌拉尔银狼。一次暗杀可可利亚任务失败后,被可可利亚收养。X-10实验中和量子化的希儿立下将其带回现实的约定,进而和可可利亚引发第三次崩坏。
永宁三中老师有多少
学校有教职工112人,31个教学班,学生1489人;专任教师109人,其中高级教师33人,一级教师55人;自治区级骨干教师7人,市级骨干教师13人,县级骨干教师11人。
永宁县第三中学始建于1978年,原名永宁县回民中学,2006年高中分离,杨和中学、胜利中学并入,2013年8月由109国道西侧迁入现校址,2014年10月更名为永宁县第三中学。
永宁三中老师有教职工总数219人,专任教师209人。其中:男教师76人,女教师143人。年龄结构:高中部平均年龄:39.6岁;初中部平均年龄45.9岁
民族:少数民族47人(回族44人,满族3人)
学历:初中部学历合格率100%;高中部学历合格率98%,研究生学历28人。
目前没有准确的数据,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永宁三中肯定拥有一定数量的老师。
永宁三中是一所大型的学校,拥有完备的教育设施和师资力量,因此教师数量应该较为充足。
据我所知,在中国,中小学教师的数量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且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数量也在逐步增加。
因此,相信永宁三中的老师数量也不会太少。
学校有教职工127人
为了学生的发展,永宁三中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开设了健身腰鼓、航空模型等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
目前没有具体数字,需要查阅相关资料或向学校官方求证才能确认。
不过通常一个大中学的教师数量会在几十人到上百人不等,根据永宁三中的规模和情况,可以初略估算其老师人数大概在50人以上。
但实际数字还需要进一步确认,以免误导。
诗歌中“赋比兴”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在诗歌创作中如何使用,请举例说明
赋比兴,是《诗经》六艺中的三艺(风雅颂,合称六艺。)指的是写作手法。赋者,铺陈排比是也。指句式上用描摹对仗,对比,对偶,反复,回文,排比形成有一定音韵的文字。如《洛神赋》《滕王阁赋》《岳阳楼记》等等。比者,比喻是也,即打比方。兴者,先言他物,然后引申出要说的事物。如《回延安》中,羊羔美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前句是引,后句才是作者要表达的意思。陕北民歌中的"东方红,太阳升,"引出后句"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就是兴,合称比兴手法。
古代人写诗作词玩的最溜的三种艺术手段。一通俗点讲,赋就是写歌词,且词句美丽,有意境。比是在诗中打比喻,和现在修辞比喻方式相同,如把少女比鲜花,美人比君孑,松竹喻高洁。兴,开头引子,在现在民歌中也常用。如跑马溜溜的云哟,上河里的鸭子下河里的鹅,一对对毛眼眼望着哥。
“赋比兴”——
“赋”,直言其事,想说什么就直接说什么。比如:你爱你的妻子,就直接说出来。又如:我们爱我们的祖国,就直接唱“我爱我的祖国”。
“比”,就是比喻,就是打比方,就是“以彼物比此物”。自古以来,最常见的比喻就是用漂亮的花朵比喻美丽的女人,当然也可以用漂亮的花朵比喻贤良的人,不论是男人还是女人。反过来说,也可以用美丽的女人、贤良的人去比喻漂亮的花朵。就是说可以互相借用来比喻对方。直接明白的比喻可以说“如什么、似什么、象什么”,但暗地里进行的比喻却不需要用这些字眼。比如陈毅元帅的“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则就是一种暗喻了。因为他明里说的是青松,暗里歌颂的却是坚强不屈的共产主义战士。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本来想说这件事,但不是直接说这件事,而是先说另外一件事。比如匈牙利那位爱国主义诗人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他本来想说的是:为了国家的安定、人民的自由,坚强勇敢的战士可以抛头胪洒热血,但他没有直接先说为了自由如何如何的重要,而是先把作为人的两个重要方面的需求说岀来,然后再说到为了“自由”,这些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又比如,我们写一首民歌,开头两句写道:“东方升起红太阳,党的光辉照四方”。我们本来想要歌颂党的恩情,但开头不说这个,先说太阳,然后才说到党,我认为这就是所谓“兴”的写法。然后有兴趣的话再加上两句,就成为一首歌颂党的民歌。
粗浅认识,欢迎批评指教?!
20191206
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这是一个值得该探讨的问题。
中华文化渊源博大。凡是为文史家″爷们"的人都难于把它弄懂、弄明白。
对此,我的见解如下:
其赋应是表达之意。赋之意、赋之状、赋之容。
其比应是借比之意。比之时、比之性、比之史。
其兴应是雅兴之意。兴于神、兴于心、兴于形。
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问题:诗歌中“赋比兴”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在诗歌创作中如何使用,请举例说明?
赋、比、兴是后人注释诗经时提出的三种修辞方法。在诗词的创作中,如何使用赋、比、兴最能反映一个诗人的特点。
东汉郑玄解释说:
这种说法是把“赋比兴”和政治、教化相结合,是从政治劝谏的角度来分析。但是也可以用来解释为文学表达上的方法。
三种方法中,赋,区分起来比较明显;比和兴,相对容易混淆。
诗词歌赋的“赋”,是一种文体,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南朝鲍照的《芜城赋》,江淹的《别赋》等。
这里说的赋,不是文体,是一种修辞方法。
唐代经学家孔颖达解释郑玄的“赋”云 :
赋就是直接描述,不拐弯抹角,可叙事,可写景,可抒情。例如杜甫的《北征》整首诗都在描述自己一路的所见所思:
北宋时柳永填词,也很善于用赋的方式,例如《雨霖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