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为什么叫四不像
麒麟叫四不像的原因是从其外部形状上看,麋身,牛尾,马蹄,鱼鳞皮,一角,角端有肉,黄色。
这种造型是将许多实有动物肢解后的新合拼体,把那些备受人们珍爱的动物所具备的优点全部集中在麒麟这一幻想中的神兽的建构上,但整体看上去却似鹿非鹿,似马非马,似牛非牛,似驴非驴,故称为四不像。
1、四不像是麋鹿的名字,不是麒麟的。 得名原因:因为它头脸像马、角像鹿、颈像骆驼、尾像驴,因此得名四不像。
2、简介 麋鹿(学名:Elaphurus davidianus)又名“四不象”,是世界珍稀动物,属于鹿科。 原产于中国长江中下游沼泽地带,以青草和水草为食物。性好合群,善游泳,喜欢以嫩草和水生植物为食。求偶发情始于6月底,持续6周左右。曾经广布于东亚地区。后来由于自然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在汉朝末年就近乎绝种。元朝时,为了以供游猎,残余的麋鹿被捕捉运到皇家猎苑内饲养。到19世纪时,只剩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内一群。在西方发现后不久被八国联军捕捉并从此在中国消失。直到1898年被英国购买并繁殖到255头,并在1983年将部分个体送回中国。之后有更多的麋鹿回归家乡,并有部分被放生野外。 截至2011年8月,江苏盐城大丰湿地麋鹿总数达1789头;2013年6月,湖北石首市天鹅洲麋鹿保护区麋鹿总数达1016头。
因为麒麟似龙非龙、似凤非凤、似麒非麒、似龟非龟,所以称为四不像。
四不相是明代神仙小说《封神演义》中的神兽坐骑,原为阐教圣人元始天尊之骑,后赠给玉虚门下的弟子姜子牙伐纣所用。由于四不相似龙非龙、似凤非凤、似麒非麒、似龟非龟,但是却有龙之威、凤之贵、麒之勇、龟之灵。故而始麒麟赐名“四不像”。
其岁数是姜子牙的师兄辈,武王伐纣时期,元始天尊敕令四不相为姜子牙的坐骑。一则是助西周大军抵御各方珍奇异兽;二则是暗中保护姜子牙。
扩展资料:
四不像属于麒麟族,但麒麟的头上从来都是一只犄角!四不相却有两只犄角,所以古人在描绘麒麟画像的时候,经常会画出独角麒麟和双角麒麟。
一直到明朝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到达东非麻林国(今坦桑尼亚境内的基尔瓦基斯瓦尼),当地国王深感大明国威强大,故而遣使敬献麒麟(长颈鹿)至中国。这次事件在当时是重大的外交事件,受到了朝廷和民间的广泛称颂。后来人们便将麒麟头上的犄角定义为两只。
四不像”是什么意思
【名称】四不像 【拼音】sì bù xiàng 【解释】比喻不伦不类的事物。 【事例】化妆师把一个个俊俏的男女青年打扮成~的蠢姑娘和傻小子。 《封神演义》中姜子牙的坐骑,元始天尊所赐。
【名称】四不像 【拼音】sì bù xiàng 【解释】比喻不伦不类的事物。 【事例】化妆师把一个个俊俏的男女青年打扮成~的蠢姑娘和傻小子。 《封神演义》中姜子牙的坐骑,元始天尊所赐。
四不像长相:似龙非龙、似虎非虎、似狗非狗、似鹿非鹿。
四不像,传说中的上古异兽,又名“百兽王”,原型“麋鹿”,乃中国独有,在《封神演义》中,其本为玉虚宫三宝之一,三清之一元始天尊坐骑,封神之战时赐予代理封神的姜子牙,成为其得力助手之一,由于其入门早于姜子牙千年,也算得上是其师兄。
长相:似龙非龙、似虎非虎、似狗非狗、似鹿非鹿
四不像什么意思呢
“四不像”是一种游戏,也叫“拆四不像”、“辩四不像”或“说四不像”。它是一种具有浓厚民俗色彩的传统游戏,在江浙一带广泛流行。
这个游戏使用四张牌,每张牌都有不同的图案,如兔、鸡、龟和鱼,只要有人能够正确地把这四张牌重新拼在一起,就可以获得胜利。通常,一个人会把这四张牌分发给另外几个人,然后另外几个人就可以开始竞争把牌拼出来。
四不像游戏有助于增强孩子的思维能力,而且也可以增加大人之间的交流,可以提高参与者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变能力。但是,四不像的规则却很简单,无论你的年龄有多大,只要你愿意参加,都可以参与到它的游戏中来。
四不像动物图什么意思
这个动物真名叫麋鹿,别名:四不像,学名:Elaphurusdavidianus,鹿科,分布于:原产于辽宁、华北、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中国持产动物。它喜水,善游泳。以青草、树叶、水性植物为食。等等持点。
工地四不像是什么意思
1. 工地四不像指的是建筑工地上常见的四种情况,即没有落地窗、没有电梯、没有地砖、没有暖气,这四种情况使得建筑工地显得基础、落后,很难让人有一种舒适的感觉。
2. 工地四不像现在已经得到了改善,落地窗、电梯、地砖、暖气等都已经被广泛使用,这也是市民对城市环境舒适度不断提升的一个方面。
3. 工地四不像的出现,也反映了中国建筑工程在过去存在一些落后和不足,如今随着技术的不断提升和建筑行业的发展,这一情况正在不断得到改善。
四不像”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麋鹿,又名“四不像”,是世界珍稀动物,属于鹿科。因为它头脸像马、角像鹿、蹄像牛、尾像驴,因此得名四不像。原产于中国长江中下游沼泽地带,以青草和水草为食物。性好合群,善游泳,喜欢以嫩草和水生植物为食。曾经广布于东亚地区。后来由于自然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在汉朝末年就近乎绝种。
元朝时,为了以供游猎,残余的驼鹿被捕捉运到皇家猎苑内饲养。到19世纪时,只剩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内一群。在西方发现后不久被八国联军捕捉并从此在中国消失。直到1898年被英国购买并繁殖到255头,并在1983年将部分个体送回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