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奇人刘伯温到底有多牛?真的是能掐会算吗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下传闻中料事如神的刘伯温吧。刘基,字伯温,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许多书籍都说刘伯温才智卓绝、料事如神,深富文韬武略,但我认为刘伯温只是一个杰出的谋士,只不过被后世大肆宣扬,被人们推上了神坛。所以我认为他并不是会掐算,他只是一个聪明的谋士,能察言观色,同时精读历史,从而推衍历史的走向。
小时候的刘伯温天资聪慧,而且非常好学,有过目不忘之能,被街坊邻居称为“神童”。十四岁的刘基入郡庠(即府学)读书。在众多童生中,刘基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理解能力,对其他人来说晦涩难懂的春秋经,在刘基手中能流利的背诵下来,并且读透其精髓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这足以说明刘伯温是一个聪明的人。
刘伯温的仕途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元朝做官的二十多年,刘基过得并不顺心,因为官阶一直是七八品,在他的诗文中,常见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感慨。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历史上怀才不遇的例子比比皆是,不是因为他没有才华,而是观点和理念不同的原因吧,才使得刘伯温多次辞官。后来在朱元璋手下才绽放光华。
在消灭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先后问题上,刘基正确分析了当时的军事形势提出先灭陈友谅再取张士诚的正确建议,为朱元璋歼灭群雄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能在紧张的军事形势下仍能冷静分析对策的刘必有其过人之处,正好这次的战争影响了历史的走向,所以刘伯温才会被逐渐神化,认为他挪动了历史的滚轮,改变了历史的轨迹。
人们都说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我认为刘伯温是成功的,尽管不能掐算未来,但他用自已的智慧为明朝出谋划策,在历史交叉路口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尽管不能料事如神,但起码流芳百世。刘伯温,去掉历史的光环,他仍一个聪明的谋士,加上一点点幸运,历史长河上已然留下了他的痕迹。
刘伯温是元末明朝的浙江人,从小天赋极高,读书能做到七行俱下,而且过目不忘,十四岁时便学习春秋经书,这些儒家经典,本身晦涩难懂,初学的人一般只能读通,却不明含义,可刘伯温看了几遍之后便能倒背如流,而且还能解说文义,连老师也十分佩服。刘伯温并不只读四书五经,对于兵书、天文历法尤其喜欢,甚至还学过“奇门遁甲”“六甲天书”等,被当时的人比作是当代诸葛亮。
刘伯温一直有着匡扶正义的抱负,因此当出身低微、却有着正义感的朱元璋请他出山辅佐时,刘伯温便不再隐居,而是成了朱元璋手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朱元璋占领南京后,天下还有三股力量,张士诚、陈友谅以及元朝,相对而言,朱元璋实力最弱。这种状况下,刘伯温提出了“避免两线作战,集中力量,各个击破”的方针,当陈友谅攻下安徽太平,即将顺流而下进攻南京时,朱元璋帐下的谋臣大多劝朱元璋避其锋芒,弃城他走,唯独刘伯温语出惊人,认为“凡言降者或议逃者,应尽诛之,以免扰乱军心”,还分析陈友谅虽然兵多,但骄气冲溢,目空一切,甚至觉得“成王业,在此举”。在这种危急关头,刘伯温三言两语便稳定了军心,避免了朱元璋彻底堕落为流寇。
历史没有真相,只留下道理!很多的历史人物都是在当时科学观念落后的情况下,加以演义,以神话传奇的方式记录下来的。所以,我认为历史上真实的刘伯温应该没有书上写的那么夸张,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个人很有才学,并且逻辑分析能力较强,对事物发展的判断能力也是很高的。
诸葛亮、张良、刘伯温这样的人才,几百年才出一个,老百姓都称之为神人,也就是说作为人,确实挺神的,但毕竟还是人,能掐会算的是神,所以不能算能掐会算,只能算智慧过人。胡适说:“历史名人就是一个让老百姓任意打扮的小孩。”对于刘伯温这样极其智慧的人,老百姓总愿意把他打扮的一切尽如人意,于是民间关于他的传说数不胜数,但都不外乎神仙下凡一类,然后,前知五百年,后知一千年,而实际上,朱元璋遇见刘伯温的时候,他看见的是一个50岁的老头而已。
▶在朱元璋攻城拔寨的时候,刘伯温最“神”。
后人说刘伯温能化腐朽为神奇,这是夸张了,但他能点石成金,确实事实。在他辅佐朱元璋攻城拔寨的过程中,他一直扮演的是一个“导师”角色,作为一个战略家,总是能够冷静清晰地判断当前形势,他能看到朱元璋看不到的地方,这就是他作为神人的地方,比如:他想到到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可能造反,也想到朱元璋最大的敌人,是内部的纪律,他制定了许许多多战争的方案,最后都得以实现,和朱元璋配合4年,一个小小的割据政权,已然成为南国霸主。
于是才会有预知后世1000年的《烧饼歌》,人们愿意相信这样的神人是存在的,但他留给朱元璋的锦盒(据说朱元璋要求刘伯温将未来的预言,留下来交给自己的子孙,让他们在必要的时候打开,从而获得指引),朱允炆打开后只是一把剃刀和一串佛珠,崇祯皇帝朱由检选择煤山上吊,就说明刘伯温的锦囊实际上并不存在。▶刘伯温不是神,因为他自己都不相信神仙
刘伯温的才能是不容怀疑的,他的《时务十八策》一点也不比诸葛亮的《隆中对》逊色,和朱元璋合作的这些年,他不遗余力地拽着朱元璋像那个梦想奔跑,而朱元璋也从来不脱离轨道,正是因为刘伯温那种异于常人的智慧,总是能成功的事实。
可是天下一统之后,刘伯温就不神了,原因是朱元璋开始执行他“狡兔死走狗烹”的机制,尽管这样,刘伯温的诸多政策,他也小心翼翼地实践着,不然刘伯温也不会告老还乡后,还被言辞激烈的地逼回来。刘伯温虽然没有能掐会算这么夸张,但确实是个文武全才。刘伯温自小就被人高度评价,入仕后还被有识之士比作诸葛孔明。可见其才智之高。而且从他给朱元璋效力时提出的《时务十八策》更是证明了他的才能。
其文主要以《时务十八策》为例。在朱元璋尚还弱小时,就给他规划了一个发展方向。
策一:告诉朱元璋天下为有德者居之,要他修身修德。
策二:告诉朱元璋蒙元国运已去,红巾军又在中原,你可以先经略东南,也就是往东南发展,割据东南。事实证明这条策略非常有效,迅速为朱元璋奠定了争霸的基础。
策三:以陈涉为例,告诉朱元璋缓称王,这样不会引起其他割据势力的针对。
策四:建康为六朝古都,先占据建康(南京),以南京为依托向东南发展势力。
策五:说陈友谅杀主自立,属于篡位,来历不正,不得信任
策六:要朱元璋轻徭役,以元朝无道告诫朱元璋,得民心在着得天下。
策七:任用贤能,以桀纣为例,只有政治清明才能得到士族得归附。
策八:用人不问其出身,只要有真才实学都可予以众人,则四方有才能的人都回来归附。
对于四阿哥胤禛登上皇位有大功的隆科多,胤禛为什么要将他幽禁
隆科多,人称“小多子”。他是孝懿仁皇后佟佳氏的亲弟弟,上书房首席大臣佟国维之子。用现在的话说,他是唅着金汤匙出生的。康熙晚年,康熙提拔隆科多为步军统领,也就是九门提督,京师防务落入隆科多之手,这说明康熙还是比较看重小多子的。由于四阿哥胤禛从小由隆科多姐姐佟佳氏抚养长大,所以隆科多也可称之为胤禛的舅舅。
基于隆科多与胤禛的关系,我们有理由相信康熙是有意传位给胤禛的。康熙驾崩当晚,隆科多宣读遗诏,胤禛顺利继位。可以说,隆科多之于雍正,是有推举之恩的。当然,小多子最后的结局并不理想,他被雍正下旨,夺爵幽禁致死。雍正为何如此对待有恩于己的“舅舅”呢?原因大抵如此。
一、帝王之家本就无亲情可言。雍正连自己的弟弟,胤禩、胤禟等人都能幽禁,何况一个舅舅隆科多呢。
二、隆科多自作自受。隆科多在雍正上台后受到重用,受封为一等公,加太子太保,掌管吏部,理藩院,是朝堂炙手可热的人物。但是小多子并不满足,他恃宠而骄,不仅收受年羹尧等人的贿赂,而且任用私人。在雍正上台之初,官员选拔多经过小多子之手,人称“佟选”。隆科多坐大之余,结党营私,渐渐为雍正所不满。
三、隆科多的儿子玉柱,品行恶劣,在京城为人所诟病,雍正将其夺职罢官。玉柱的行径无疑对隆科多的仕途是一种无形的影响,雍正对隆科多更为不悦。
四、年羹尧与隆科多勾连甚深。年羹尧因骄横,贪污,僭越等九十二款大罪被雍正赐死。此后,年羹尧与隆科多之间的往来浮出水面。雍正知道隆科多已经不得不处置了。
五、雍正五年(1727年),隆科多与沙俄谈判边境问题,即将成功。当此之时,隆科多后院起火了。雍正帝抓到了隆科多结党和私藏玉蝶的罪证。啥叫私藏玉牒呢,玉牒乃是皇室的族谱,只能由皇家记载保管。隆科多留着这个,不知为何,反正这已经属于大不敬之罪了。雍正立即谴其回京,隆科多回来后就倒台了,被雍正下旨逮捕、抄家下狱。当年十月,雍正定隆科多四十一条大罪,幽禁于畅春园。隆科多长子岳兴阿撤职、次子玉柱发配黑龙江。雍正六年(1728年),六月,隆科多死于禁所。
综合这许多,隆科多数罪之下,已经难以全身而退了。更何况他知晓许多宫廷秘闻,雍正对他也是既用且防的。一旦雍正抓住机会,小多子也就难逃厄运了。这也是“高处不胜寒,福兮祸所依”的道理。
小编反对用“阴谋论”来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并不认为老四胤禛得位不正,也不认为他是一个“暴君”和“独裁者”,总体而言的话,他的新政,得罪的是兼并土地太多的士绅阶层,但是由上而下,平民均了田地和财富,国库也充盈了,清王朝也得以延续。
客观地来说,胤禛得以继位,是康熙的意思,他认为胤禛和弘历能至少治理好大清江山二代。而老四得以顺利继位而且帝位得以稳固,隆科多和年羹尧也确实功不可没。
但是二人先后倒霉,一个圈禁至死,另一个被赐自尽。小编认为有二大原因。这儿主要说隆科多。
一,隆科多出身于四大外戚家族,佟佳氏在康熙,雍正时代可以讲是“权势熏天”,先有佟国维,佟国刚兄弟,后有下一代隆科多等,属于佟佳氏势力充斥朝堂,号称“佟半朝”。隆科多得势,仍然利用其吏部尚书的权力,安插自己人,显然是威胁到了雍正的王权了。
导语:
你知道的未免太多了。。。
雍正在废了隆科多时,心里的第一想法,肯定是这么一句话。因为隆科多是雍正登基的保障之一,隆科多也因为帮助雍正登基,而进入雍正的核心班子。所以雍正的很多秘密,隆科多都参与了,你不死,谁死啊?
雍正的左膀右臂分别是年羹尧和隆科多。这两位大爷早在雍正登基之前,其实就已经是康熙跟前的红人了。
年羹尧那就不用说了,进士出身,文武双全。早在康熙还活着的时候,年羹尧就被康熙封为了陕甘总督。
隆科多的起步比较晚,因为隆科多年轻的时候犯过错误,所以被踢出局了。后来康熙觉得隆科多历练的差不多了,所以将他提拔到了九门提督的位置上。
世宗即位,命与大学士马齐总理事务,袭一等公,授吏部尚书。旋以总理事务劳,加一等阿达哈哈番,以其长子岳兴阿袭。次子玉柱,自侍卫授銮仪使。---《清史稿》
这九门提督的官职,虽然不算大,可是手里的权力,那是相当惊人的。因为九门提督手里有紫禁城的两万人马,这是控制皇宫内院最核心的人马了。
如果隆科多投靠了雍正皇帝,当时还是四皇子胤禛的话,那么很显然,不管康熙是不是传位给雍正,隆科多都有实力保证雍正顺利登基。
没办法,人家手里有兵权,有位伟人曾经说过一句至理名言,我至今深刻于心:枪杆子里出政权。
雍正手里有隆科多这么一个枪杆子,他当然是可以掌控政权的。不过作为交换,隆科多在事成之后当然也会获得应有的报仇。
对于四阿哥胤禛登上皇位有大功的隆科多,胤禛为什么要将他幽禁?
说起这个隆科多啊,原本是有大好前程的!可是,一步走错,步步都错,最后被幽禁,可以说是咎由自取!因为他成为八阿哥和弘时的炮灰了!
事情还头从头说起!
隆科多,其实是多种身份的!
论辈分,隆科多是雍正的表舅!
早在康熙知道自己时日不多,就特意把张廷玉和隆科多召来,作为一文一武的托孤重臣,旨在帮助新皇上顺利登基!康熙就下了两道生死遗诏用来约束隆科多二人!
康熙六十一年底,当康熙宣布传位给四阿哥雍正时,就带着万个不舍和不放心撒手而去!
当时,九门提督隆科多虽然有点期期艾艾,但还是把康熙的遗诏送过来给张廷玉宣读!
雍正顺利即位,当然会念及隆科多和张廷玉之功!
想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除了要弄清隆科多和雍正的特殊关系外,还牵涉到雍正登基原因的猜测。而隆科多本人,也有一些作死的成分在里面,所以才导致了他最终被软禁至死的结局。
佟家在清朝根基深厚,号称“佟半朝”。康熙的母亲出身佟佳氏(佟国维姐姐),康熙的第三位皇后也是佟佳氏(佟国维女儿)。由此可见,佟佳氏和清朝皇室之间的关系十分亲密。
而康熙的这位佟佳氏皇后,死后被封为孝懿仁皇后。她只有一个女儿(早夭),而胤禛(雍正皇帝)从小是被孝懿仁皇后养大,母子相处大约11年的时间。而隆科多,是佟国维第三子,孝懿仁皇后的弟弟。
所以,从孝懿仁皇后这里论,隆科多是雍正“正牌”的舅舅。其他皇子虽然也称隆科多舅舅,但感情上就淡薄许多。因此,在孝懿仁皇后没有子嗣的情况下,如果胤禛能继位,那么无论对隆科多本人,还是佟家来说,无疑都是最好的结果。而此时,隆科多自康熙五十年担任步军统领(也就是通常说的九门提督),已经有十一年的时间。这个关键的位置,对于胤禛登上皇位,无疑有极大的帮助。
说到隆科多和雍正,便不得不提雍正登基之谜。而这其中,大体有两种说法和隆科多有关。
隆科多假传口诏。这个说法有两个版本。其一,康熙病重之时,说话已经不清晰。康熙本来想传位给十四皇子(允禵,雍正的亲弟弟),只是康熙说到十的时候停顿了一下,然后才说出了四子(十四子三字便分成了两句话)。隆科多认为有机可乘,便趁机说道:“皇上有旨,单独召皇四子(故意漏掉十字),其他人不必入内。”其二,和第一条类似,康熙在隆科多掌心写下十四皇子四个字,不久驾崩,隆科多于是抹去手上的“十”字,便只剩下四皇子三个字。因此,胤禛得以立为皇帝。
隆科多伪造圣旨。康熙病重之时,十四皇子允禵正在前线领兵打仗,康熙发出旨意召允禵回京,但这道旨意被隆科多扣下。等到康熙驾崩后,隆科多假造圣旨,立皇四子胤禛为帝。只不过此时的隆科多只是理藩院尚书、步军统领,并不是兵部尚书,也不是大学士,他能否有这么大的能量尚且存疑。
但接受遗诏的大臣只有隆科多一人,圣旨也是康熙驾崩四五天之后才颁发出来,这无疑使得隆科多伪造圣旨的传言有了极大的可信性。此外,还有雍正毒死康熙的说法。但无论是哪种传闻,隆科多九门提督的身份都显得举足轻重。所以,等到雍正皇位坐稳了之后,便对一些人出手了。
雍正三年,年羹尧被下令处死。雍正四年,八阿哥允祀、九阿哥允禟都先后离奇死亡。雍正五年,正在与沙俄谈判,且即将成功的时候,隆科多因为结党营私、私藏宗人府玉牒等罪名,被逮捕回京囚禁起来,而且抄家。整个清朝唯一一位记录在案的、被皇帝亲自成为舅舅的隆科多,轰然倒塌。假如隆科多真的参与了雍正登基的一些暗箱操作,那么他的结局也在情理之中。在被囚禁了一年之后,隆科多死在狱中。
隆科多假传口诏或者假造圣旨,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是让人非常头疼的一件事。但除了这些原因外,隆科多本人也有作死的成分在里面。在雍正登基后,隆科多居功自傲,这是强势的雍正皇帝不能容忍的。
【新锐历史】为你深入解读:
隆科多虽然死在年羹尧之后,但遭疑忌还早于年羹尧。
隆科多犯的错误跟年羹尧很相似,都是擅权,但也有所不同,年羹尧还有作威作福飞扬跋扈之罪,隆科多为人低调一些,没那么嚣张。
这也是隆科多后年羹尧而死的原因。
很早的时候,就有人说隆科多这人擅权自高,百官对他“莫敢仰视”,唯其命是从——这话听起来就像是离间之语。
但隆科多擅权确实是事实,他手掌大权,在康熙朝,隆科多看见皇子一般是单足跪安,到了雍正时候,隆科多看到皇子时站得笔挺。
比如,为了防止雍正抄家,他把财产转移到亲友家里和寺庙里。
隆科多从来不相信雍正是真的对自己好,他老早就见识到了雍正的心狠手辣,非常担心有一天轮到自己。
聪明归聪明,不幸的是,隆科多转移财产的事被雍正知道了,这等于是此地无银三百两,搞得自己很难堪。
虽然雍正没有及时惩治他,但似乎只是个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