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价口诀解释
1,口诀一
钾钠银氢正一价,钙镁钡锌正二价
铁正二三铜一二,三铝四硅二四碳
氟氯溴碘氮价多,单质零价永不变
2,口诀二
钾钠银氢正一价,氟氯溴碘负一价
钙镁钡锌正二价,铝正三(来)氧负二
亚铁正二铁正三,亚铜正一铜正二
氢氧硝酸负一价,碳酸硫酸负二价
铵根却是正一价,勿忘单质是零价
五福临门家富贵万事如意人吉祥哪是上下联
上联:五福临门家富贵,
下联:万事如意人吉祥。
注:
¹)对联规矩是 “上仄下平”,“祥” 是平音,自然是联尾。
²)把上联贴在自己面向门的(右)手边,下联则贴在自己面向门的(左)手边。
对联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
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必须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些不同。自从推广汉语拼音化,和以北京语音为全国通用语言以后,同一汉字的平仄发生了变化。
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平仄相对),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
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
岁月漫漫后面是什么
岁月漫漫,下一句可以接:白头偕老
重点词汇:白头偕老
[成语解释]白头:头发白;偕:共同。夫妻相亲相爱,一直到老。
[典故出处]《诗经·卫风·氓》:“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译文:当初曾相约和你一同过到老,偕老之说徒然使我怨恨罢了。
人生路漫漫,且行且珍惜。
春联的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扩展资料:
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
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般套用律诗的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
现在有好多作者都写不好七律,为什么他们都会写上七律二字呢
个人观点:
1、不能说很多人写不好,网上还是有很多写得不错的;有部分写得不够好,确实是,我就是其中之一。
2、基础:首先要弄清楚七律的基本格式;平起平收、平起仄收、仄起仄收、仄起平收。在这个基础上再寻求变化,“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还是要理解好的。
3、押韵:如果是用“新韵”就要特别注明;不然就理解为用的是”平水韵”;容许“孤雁入群和孤雁出群”,但尽量少用。
4、诗的初稿完成后,要检查会不会有“重韵、挤韵、出韵”等在用韵方面问题。
5、对和粘:失对和失粘都是大忌,要注意。
6、每句的词组排列尽量做到有变化。
7、用词:尽量古语来表达现代生活。最好不要用成语。
8、典故:如果一首诗能够引用到一些典故,能够起到不错的效果。
确实,文无止境,要学习的东西还是很多很多……
现在好多作者都写不好七律,但是他们在自己的古体诗上都要写上七律二字。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个人爱好
作者本人特别喜欢古体诗,由爱好而欣赏,继而模仿书写。虽然明知道写得不好,但精神可嘉,属于不知不可为而为之,出发点上没有可责怪之处。
(二)诗词功力
作者想要写作一首合乎规则的七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不但要熟读诗书,还要熟悉《联律通则》等用典规范。
七律有严格的要求和规范,不像古风和绝句等容易上手。
要想写好七律,不如先学习古风,培养语感。
然后,可以从绝句入手练习,经年累月,或许可以炉火纯青。
(三)对联基础
七律的重要特征是要有对仗,对联基础知识一定要扎实。“颔联”和“颈联”是七律的点睛之笔,联律不过关,妄谈七律。
问题:现在有好多作者都写不好七律,为什么他们都会写上七律二字呢?
题主问的这个问题,有两种现象,一种是会写,但是写不好,这种情况冠上七律二字无可厚非。
另一种现象,是不懂七律的规则,但是也常常冠上七律二字。这种现象在网络上经常能够看到。
七律是七言八句,中间二联对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之间要粘连,平仄要合规,押韵要一韵到底。
相见时难别亦难【难:十四寒 】 押韵
平仄平平仄仄平
东风无力百花残【残:十四寒】 押韵
平平平仄仄平平
春蚕到死丝方尽
平平仄仄平平仄
蜡炬成灰泪始干【干:十四寒 】 押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
晓镜但愁云鬓改
仄仄仄平平仄仄
夜吟应觉月光寒【寒:十四寒】 押韵
这个问题太好回答了,他们以为七言八行就万事大吉,一般人却不愿也是懒得学,便自以为是,但你别批评他,如果你指出他的谬误,那就麻烦了,最后会脑羞成怒而出言不逊,漫骂真至被封楼。不要理这种人,不管他冦以代么名号,头条里还是要看文彩的。
严格意义上来说七律的平仄格律只有四种情况。
一.平起首句入韵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二.平起首句不入韵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教科书中无格律,考试也不会考,那么大家的格律知识从学哪来的
现在负责任的初高中老师应该可以基本上讲清楚。我儿子高中的语文老师就很不错,格律知识基本上了解。而我就可怜了,一直到前几年对唐诗感兴趣起来,通过《喜马拉雅》和《得到》学了几个专题讲座,又通过百度查知识点,还在学习中。感觉自学难度比较大,特别是对于一些字的发音和音调经常搞不清楚。
只要古诗词还没有从教科书里完全消失,相信,教科书也罢,大纲也罢,都不会完全放弃对格律知识的介绍和要求,而且,这也应该是对语文教师基本功的一个基本要求,不同的是各人的程度肯定有所不同罢了。至于你所谓的“考试也不会考”的话,更是让人无语……因为你所说的“大家”,应该不会是特指应试教育下的诸众莘莘学子吧?老中青幼,七十二行,我们如果把社会上所有人的兴趣爱好和日常习俗都紧紧束缚在“考试会不会考”的桎棝下,未免有些太狭窄了吧?举个例子,考试不会考吃饭,但人人都会吃……精神上的食粮享受同生存的需求同样不可缺少!
至于格律知识的学习,在现代社会途径很多。除了有关诗词格律知识介绍的书本外,网络上的的各种讲座及普及介绍,还有拜师专家学者的悉心指导…… 熟能生巧,有志竞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问题:教科书中无格律,考试也不会考,那么大家的格律知识从学哪来的?
现在小学到高中的学习中,是不学格律知识的。很多教语文的老师也不清楚格律诗的基本规则。
究其原因,还是格律的实用性不太高。从创作的角度来看,学好作文比较实用,将来的工作中能够用到,所以考试的时候也只考作文不考作诗。
今天人们学习诗词格律,基本是业余时间学习。大概不出这三个方式。
书店里关于诗词格律的诗真不少,不过都是以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为基础。喜欢诗词创作的朋友买本王力的书看看就可以了。
不过初学者可以从基本四种诗体学起,关于拗救的内容先放一放。
觉得用平水韵太难,可以先用新韵来押韵。熟悉格律了,再用平水韵作诗。
先学诗,再学词。
网络上有王步高先生在清华大学的讲座,下面有字幕,内容浅显易懂。有时间的朋友可以在网易公开课上看到。
我不建议听音频,因为不照着文字来学习,很难辨别和记住音频里的内容。如果听音频的话,也一定要有可以对映的文字才可以。
随着国学教育的开展,学习格律的方法越来越多,最功不可没的就是QQ群和微信群。
我接触诗词是在十五年前,那时候刚刚兴起QQ,我也在朋友的介绍下加入了一个QQ群。开始是玩接龙,不限制平仄,但必须押韵。慢慢的开始像格律诗靠拢,先学带后学。
通过QQ群学到一些皮毛后,求知欲越来越高,于是便开始四处找资料。那时候诗词格律的书还不多,一位老师把他的书复印给大家学习,书的名字叫《诗词格律基础》,作者是王力。这本书成了大家的启蒙教材。
随着网络的发展,网上又兴起了UC、YY讲堂一类的语音课堂,对诗词有一定研究的诗词讲师被请进讲堂免费为大家讲课。
各种论坛应运而生,比如中华诗词学会的诗词论坛等,对传播诗词知识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后来又通过各种比赛,使诗词知识越来越被更多人所掌握。
出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好多诗词爱好者就是这样通过自学掌握诗词基础知识的,他们的努力,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推广。
首先,教科书里有关于格律的知识点,只是没有深入介绍。
其次,像你这种中学都没认真看教科书的人,跑出来讨论古典文学分支科目,请问,你这是犯的什么毛病?
边儿去,哪凉快哪儿呆子着吧。
大家都说拿作品说话,那就拿作品说话。
《咏蛙》
池壁深三尺
春来我自矜
江湖非所愿
相与笑鲲鹏
哪,一首咏蛙献给才高九十斗,格律不通又意境超越李杜的先生们,不用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