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82到84回概括
第八十二回 梁山泊分金大买市 宋公明全伙受招安
天子女临朝,大骂童贯、高俅,夸奖宋江。宿元景招安来到济州。宋江等众头领迎接宿元景上山,饮酒作乐相庆。梁山泊买市十日,宋江要起送各家老小还乡,吴用劝阻,让招安事成再送不迟。宋江率领众多人马,经济州到东京,红旗上写“顺天”、“护国”等字样。宋江等接受天子检阅。皇上于文德殿接见众义士。又有人要一百零八人分散归回本地。童贯要赚众将入城剿灭,天子不决。宿太尉大骂奸臣,启奏天子。
第八十三回 宋公明奉诏破大辽 陈桥驿滴泪斩小卒
宿元景要宋江等去破辽,功成封官,天子大喜,大骂童贯等。宋东、吴用回山寨,焚化晁盖灵牌,遣送各老小还乡。天子赐宋江诸军一人酒一瓶,肉一斤。朝廷官员从中作弊,酒扣半瓶,肉扣半斤。军校发现,杀死厢官,宋江滴泪斩杀军校。在密云县与番兵交战,连胜两阵。吴用用计,水陆并用,打破檀州。
第八十四回 宋公明兵打蓟州城 卢俊义大战玉田县
宋江得檀州后,攻打蓟州,先使石秀,时迁于城内放火,宋江在外加紧攻城,番将弃城而逃,宋江进驻蓟州。
你觉得底线能被打破吗?为什么
所谓底线,就是最低限度的不能逾越的一条线,是良心线,道德线,原则线,纪律线,法律线。
做人做事都有底线。底线即是红线,不能踩踏,更不能突破。
做人做事,诚信守诺,规规矩矩,遵守道德规范和法规法律,决不能我行我素,肆意妄为。国家之间关系如此,做人做事同样如此。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精神传承发展的基础,国家发展强盛的基石。
每个人都有自己做人的底线,这个底线是不能够轻易突破的,否则一个人就会沦丧,就会变成自己所厌恶的那种人。所以我觉得一个人不能被打破。如果涉及到了自己的底线就应该果断放弃。不要把自己变成让自己都看不起的那类人。那你的人生可能没有任何闪光点,别人也会看不起你。因为你是一个做事没有底线的人你也不配得到别人尊重。就好比你作弊拿了第一名。你觉得你光荣吗?知道你作弊的人会尊重你吗?底线是一个人做人的基本的道德标准。底线可以被打破 你要放弃自己做阴暗的人谁也没办法。
洪秀全真的以为天下坐稳了吗,为什么到死都不离开王府
洪秀全是在美女包围中走向灭亡的。
虽然,拜上帝教是洪秀全结合西方宗教捣鼓出来的东西,它完善了理论,但具体的传教事业却并不是他去完成的。从1843年6月创立拜上帝会开始,负责传教的是冯云山,从广东到广西。也是冯云山发掘了杨秀清,到后面的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太平天国从成军到建国,军事上策略与洪秀全关系都不是很大,在政治上他的建树也很少。
可以这么说,洪秀全是太平天国的精神领袖,宗教领袖,却并不是一个实质上的政治领袖。他本人并不具备优秀地军事战略眼光。而且作为常年科举不中的穷秀才,洪秀全一生追求的并不是什么阶级斗争,民族解放,而是物质生活的享受。考科举是不想做农民,要去做官成为人上人,发现传教可以造反获得更大的权力与地位,所以他就造反了。推动他人生前进的,没有什么高尚的信念,只是单纯为了过显贵奢靡的生活吧了。
他本质上,就是一个享乐主义者,你不能指望一个享乐主义者拥有什么战略眼观和治理才能,因为他们的时间和宝贵,都忙着想方设法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呢。
金田起义时,洪秀全就给自己“纳妃”15人;一年后,在广西永安被清军围城,太平军生死存亡之际,洪秀全已经有三十六个女人了,打出广西后,在经历了蓑衣渡大败仗,他在湖南道州又纳了何贡生“进献美女四人”;占湖北武昌后,又选了十几岁的小萝莉六十个.....
根据相关文献记载,天京天王府”其中约有妇女千百,男贼仅洪逆一人,其中淫恶可知也”。至于具体人数,《江南春梦笔记》中分类评列,讲王后娘娘下辖爱娘、嬉娘、妙女、姣女等16个名位208人;24个王妃名下辖姹女、元女等7个名位共960人,两类共计1168人属妃嫔;另有服役的女官,以二品掌率60人各辖女司20人,合计为1200人。各项人数加起来,总计有2300多名妇女在天王府服侍洪秀全天王。
洪秀全从41岁进南京城至52岁,在美女丛中生活11年,从未走出天京城门一步,既不上马杀敌,也不过问朝政。这时他正值壮年,并且体格健壮,11年仅颁发过25篇诏书,而且1854年至1858年是空白,5年竟然未发一诏。连曾国藩也感到奇怪:“洪逆深居简出,从无出令之事。”
天京事变后,按道理来说,洪秀全利用韦昌辉杀掉杨秀清,后来又干掉了韦昌辉,他的权力得到了集中,正是大干一番的时候,可这个家伙依然生活在美女环抱之中,生活上更加颓废。
洪秀全起于装神弄鬼,也败于装神弄鬼。
已经把自己扮演成了“神”,就再也进不去凡人的中间,那些 把他当“神”信的人接受不了洪秀全和他们一起在前线战斗呀!
那些信"洪秀全是神”的战士们需要的是洪秀全和上帝常联系,以保佑他们在战场上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这就是洪秀全的“局限性具体体现”所在。
太平天国上下没有一个人认为天下已经坐稳了。
但是,没办法呀,就好比唱歌,洪秀全从一开始就把调门起的太高了,意识形态的工作太脱离实际生活了。
他从一开始允诺给他的追随者的只是“天国”,从来不是“得一个天下。”
势成骑虎之势,下不来了。
为了继续让“太平天国”的机器运转,必须有一个“神”高高在上,这个“神”不是洪秀全做,谁能去做呢?
他必须要在天王府里面做“神”保佑他的子民。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世俗之国”,“神仙”是不可能活在人间的。
洪秀全的能力根本不能支撑起一次起义,他在太平天国中的作用相当于精神领袖。打仗施政靠的都是杨秀清,所有的战略大方向都是由杨秀清一手定夺的,洪秀全就是个甩手掌柜。
到了南京之后,更是有了甩手的本钱。所以在太平天国初期,洪秀全完全有这个资本我在王宫中,不问世事,因为他有杨秀清。
其实对于洪秀全来说他的成功模板应该是汉高祖刘邦。刘邦是个三无皇帝,带兵打仗不如韩信,出谋划策不如张良,治国理政不如萧何。但是为什么他的皇位这么稳定,关键在于他会用人,把最合适的人安排到了最合适的岗位上。但是对于这一点,洪秀全做不到。
因为这是太平天国奇葩的体制导致的,这是一个神棍国家,而且是个很奇特的神棍国家。神权高于王权,名义上的教主是洪秀全,可是在洪秀全的头上,还有一个天父,那就是太平天国的太上皇,和他平起平坐的还有天兄。
当然,在太平天国中的天父下凡,天兄附体都是类似于跳大神的封建迷信把戏。但是这无异于在人民内部形成了一种思维模式,天王也是有人管的,无形中使得那些个表演天父和天兄的人有了相当高的威望。威望萌发野心,再加上洪秀全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让人产生了借用神权取而代之的想法,这个人就是杨秀清。
当洪秀全发现这一切时,他决定换一个前台的代理人,他采用了最为暴力的方式。结果没有控制好力度,用力过猛,致使太平天国遭到了极大的分裂,新生的天国政权受到了巨大的打击。
既然事实证明放权不行,那么洪秀全为什么依旧躲在王府之中不愿意离开呢?我认为洪秀全之所以不愿意从幕后走上前台,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洪秀全的人设有关,他不是人,他是神。
作为一个宗教的教主,受万众景仰,就必须与人民群众拉开距离。就像我们追求女神一样,在追求的时候,觉得女神就是天仙下凡,不食人间烟火,追求到了女神之后,发现女神原来也是人,睡觉也要磨牙齿,吃多了也会放屁。
一个人接触的多了,就会从神坛上走下来,变成一个凡人。这是洪秀全所不愿意看到的,他心目中所建立的太平天国应该是一个神的国度,所有的战士都愿意为他这个神去奉献去牺牲。
如果他一旦由于和人民接触的过多,暴露了,他是一个普通老百姓的本质,那么他的立国的根本基本盘就不存在了,到时候谁还为自己这个假神卖命呢?
太平天国在当时先有杨秀清,石达开,后有李秀成、陈玉成。一些大事根本用不着洪秀全出面。太平天国使用的是军政一体制度,在除了天京以外的征服区也不设立专职的地方官,而是由军事将领负责管理,基本上就是简单粗暴的万物归圣库,男女分营住。所以,太平天国本身也没有什么政务让洪秀全费神,自然他就清闲下来了。
洪秀全是1851年发动金田起义,仅2年时间就从广西打到江苏,并占领南京城,改为天京,建立太平天国,清军是打得一败涂地,太平军是一路高歌猛进,洪秀全作为“天父”在一阵阵吹捧声中,入主金碧辉煌的天王府,从开始跟着义军同吃苦共杀敌到享福于高大的宫墙内,洪秀全在这里待了余生的11年,再未踏出天王府。
图为太平天国绣龙马褂。
按当时洪秀全和各个王们的想法,有天父在,“妖”都灭的差不多了,不然能在南京建都吗,硕大的战果让众人盲目乐观,各个骄傲自满起来,都觉得该享享“天堂之福”了,首先洪秀全给自己大兴土木,每天发动一万多民工,建起了天王宫,并挂上布告“大小众臣工,到此止行踪;有诏方准进,否则雪云中”,什么意思,这是天王的府,谁未经允许来此,就要被杀头,从此洪秀全高高在上,与百姓形同陌路。
图为洪秀全亲拟诏书。
当时的形势对太平军是非常有利的,天地会、白莲教纷纷起义,清政府是四面楚歌,如果洪秀全率主力军北伐,是有可能直捣北京城的,遗憾的是洪秀全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认为清军已完蛋,只要派少量部队四处出击,就可以荡平天下,只派了2万人北伐,结果全军覆没。
太平天国钱币。
另一边,虽然清政府连吃败仗,但主力并未消灭,也没受到致命打击,能看到的是,洪秀全建都天京不久,清军就在城外拢起江南、江北大营,像两个枪口顶着天京城,江山根本没有稳定,长江以南虽然形成了统一局面,也未大力恢复生产,积蓄力量,而是整个天国,每人每天一斤米,坐吃山空,不但如此,天京城还爆发了一场可怕的内乱,这就是天京内讧,屠杀4万人,城内外血流成河,死去的大多是忠于太平天国的革命精英。
太平天国灭亡后,天王府被湘军捣毁,后在遗址上重建了两江总督府,如今的天王府遗迹只有西花园还有所保留。
听一听当时的民谣吧“天父杀天兄,总归一场空,打打包裹回家转,还是做长工;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长毛非正主,依旧让咸丰”,而洪秀全就当看不见一样,变乱后仅把这天定为天国的重大纪念日,依然在宫里行使着“朕即国家”的无上权威,108个老婆,1600个宫女,整天穷奢极欲向众人展示其荣华富贵,就这样整天醉生梦死,1864年在清军反攻中,洪秀全病逝。
洪秀全的聪明在于隐忍!
洪秀全的能力,根本不足以引领起义,更不能实现坐拥天下,所以,在早期都是交权于杨秀清,这样可避免太平天国内部争权的爆发!
只是杨秀清的野心日益高涨,迫于无奈只能够替换代理人,但却没控制好尺度,使得太平天国内部分裂,石达开出走!
即便如此,史书依旧未见洪秀全出面掌管政务,更根据其子洪天贵福描述,后宫佳丽三千人日夜淫乱,简直荒唐彻底!
我们不能知晓洪秀全的真实想法,只是以个人的方向揣度,在能力不足以震慑各方将领的时候,宗教的神秘,是其最后的遮羞布!
如同日本皇室,正式祭奠采用的是听不懂的日语,更常年与民众脱离,使之形成富有特色的幕府制度!
但正是幕府制度,保证了日本皇权万世一系,这也是世界独一份,因此洪秀全未尝不想仿效日本!个人见解!
洪秀全死在王府是真,并非以为坐稳天下,而是另有原因。
晚清时期,洪秀全领导金田起义,从广西一路向北。太平军势如破竹,攻下南京,洪秀全在南京开始建造宫殿,确立都城,将南京改为天京。
首都确立后,时局渐有稳定。太平天国内部兄弟阋墙,实力大损。曾国藩、李鸿章等湘君、淮军愈战愈勇,太平军不复当年之勇,洪秀全执意留守,不肯突围、转移,直至洪秀全病逝,天京陷落。
洪秀全为何始终拒绝李秀成建议,不肯突围,卷土重来,而要固守孤城,最后死在天京?
洪秀全农民出身,四次落榜,可见其战略眼光与文韬武略实在不值一提。他的成功是强在口才,极富煽动性与蛊惑力。
而最需要的领导力与管理技巧,反而是洪秀全最缺乏的。
刚起义时,大家一条心,有难同当,众志成城。是最需要兵源的时候,所以善于沟通的洪秀全被大家立了起来。
一路征战,捷报频传,靠的是大家的献言献策,齐心协力,群力群策。
可是定都天京之后,绝大多数人,被眼前胜利所迷惑,不思进取,贪图享乐,分赃不均,勾心斗角,各种小农思想,鼠目寸光的局限性暴露出来。
此时需要管理技巧与领导能力时,洪秀全束手无措。天京内乱,实力大损。
首先,这是未解之谜,天王洪秀全为何定都南京后不在离开一步。
唯一公认的信息就是他骄奢淫逸,1853年定都南京后,南京放佛就是蚁后,太平军在南京城里进进出出,在周边烧杀抢掠,只为供养他们的天王洪秀全,最终十年后,太平军陆陆续续被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消灭掉,1862年5月,南京城被拿下天王自杀。
关于太平天国
1851年末,太平天国经过几年人事调整和规划,已经不单单是一场暴动,他们已经具备了成为国家的机构,占领广西后,他们开始不满足广西这个贫困的省份,企图占领其他富饶的省份,太平天国有两个方案,一是进军广东,二是北上京城将满人赶回东北然后定都北京。
方案一
占领广东,广州自乾隆时期就成为中国的第一个开放城市,富饶程度可想而知,此建议由天德王洪大全提出,但是遗憾的是1852年洪大全被捕之后押送北京问斩,由于该建议的提出者被捕,该方案也不在实施。
方案二
1852年末,太平天国放弃攻打长沙,由洞庭湖入长江攻下武汉三镇,之后他们顺江而下一路烧杀抢掠(重点),1853年3月他们到达南京,十一天后南京城被攻下,之后镇江、扬州这两座“京杭大运河”的入口流入太平天国手里,从武汉到大运河的江边都在太平天国手里,自从放弃攻打长沙的这二个月,太平天国没有受到过任有组织的抵抗。
再出分歧
此时太平军再次出现了分歧,一部分人认为此时士气高昂,而清朝暂时拿不出任何有力的抵抗,应一鼓作气拿下北京将满清赶回关外,另一部分人认为应该进攻上海,洪秀全为了化解双方矛盾,令林凤祥带7.5万人攻打北京,这只队伍当年十月打到天津附近,最终因补给跟不上,被迫撤离,最终被剿灭,而主张攻打上海的却打下了整个江苏也不敢进攻上海,因为这里虽然富饶却有大量的欧洲军舰和部队驻扎。
结果
天王自从定都南京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南京城下一直有一部分官兵在驻扎,当时,太平天国拥有百万陆军,如果拿下南京后,直接挥师北上,肯定能拿下清朝,但是,太平天国毕竟是一帮残暴之徒,如若他们拿下北京,只会是中国的不幸,还好,天王好色,沉迷于南京。
关于太平军的残暴
1861年12月,太平军攻下杭州前,杭州拥有人口81万人,1864年4月左宗棠攻下杭州后,杭州仅剩下8万人口,由此可见太平天国的不得人心。
北宋大臣童贯生平是怎样的?这个人在北宋末年起到了什么作用
从《水浒传》(100回)开始提起吧,《水浒传》中,童贯是四大奸臣之一,在与宋江一伙的对战中可以看出童贯本身能力并不出众,只是背靠宋徽宗这座大山,依赖身边的有能之士,再加上宋江有被招安之心,因此被三擒三放。宋江等108将被招安后,征辽平方腊,但功绩全被童贯所夺得,这只是小说的艺术加工,但也映射了童贯的所作所为。
事实上,童贯本事的确不大,前期上位跟蔡京为相后多次引荐脱不了干系,他本人的确打了不少的战,平定湟川四州,讨溪哥臧征,复积石军、洮州,累积军功,升职加薪,深受宋徽宗喜爱,竟不走朝廷程序而直接听皇帝命令行事。之后童贯继续为宋徽宗作战:
1.攻打西夏。西州名将刘法受童贯逼迫出塞遇敌伏击而死,童贯见无法隐瞒,竟向朝廷报捷,以攻抵过。后西夏无力支撑,童贯逼迫议和,还破坏军政旧制,强行将汉官安置在羌军之中,使汉官固守边疆,无情无义。
2.平定方腊。方腊一方约六万贼寇,童贯、谭稹为宣抚制置使,率十五万兵众,到清河堰时方腊火烧城舍,童贯竟然连夜遁逃,后诸将相继赶到,收复诸城,童贯升为太师。
3.联金抗辽。联金抗辽并非童贯计策,但他却是贯彻得最为彻底的,北伐燕京时,率二十万军队大败而归,于是请金兵征辽,再用百万贯之资赎回燕京诸城。因恢复燕山之功,童贯列为三公,封为王爵,赏以封地。
童贯的所作所为直接或间接引起了靖康之难,完颜宗翰南侵,背弃宋金盟约,童贯非但不率兵抗敌,还畏首畏尾,逃回京师。如果他以郡王之身,率众全力对抗,或许也不会有靖康之耻,至少也不会那么严重。
童贯最后伏诛受刑是因为金给宋国下战书,童贯逃回京都,宋徽宗表面上下诏亲征实则是南逃躲灾,当时宋徽宗让童贯留守京都,但童贯却跟宋徽宗一起南逃了,路上逃难时怕走得慢还下令射箭,让他的卫兵不要拖沓,中箭者过百。结果因罪恶昭著,谏臣纷纷上谏,起初宋徽宗还想保住童贯,贬至上将军,后一降再降,最终罗列十大罪,枭首示众。
在我看来,童贯实际上是宋徽宗的传话筒,他就代表着宋徽宗本人,无德无能,德不配位。童贯恃宠而骄,贪赃枉法,的确罪无可恕,但也直接表现出他背后的宋徽宗轻信奸逆,软弱无能,在当时那个时代,宋徽宗的事例就是充分说明了俗语“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也有几分道理。
在历代太监中,童贯堪称屡创“历史之最”的人。他以太尉领枢密院事,掌全国军权,是史上掌控军权最大的太监;他前后统兵二十年,是史上掌军权最久的太监;他曾以副使身份出使辽国,是史上第一个代表国家出使外国的太监;他因功被封为广阳郡王,是史上第一个被册封王爵的太监。而如果把“骂名”算上,童贯恐怕还是生前死后承受骂名最多的太监。
无论正史还是野史,无论官方还是民间,童贯都是众矢之的。《宋史·童贯传》这样评价他:“性巧媚,自给事宫掖,即善策人主微指,先事顺承。”说他会讨好、懂揣摩、善逢迎。这一评价倒是实话,童贯以供奉官主持杭州明金局,专为宋徽宗搜刮珍玩字画、珠宝花石,天下之美、古今之胜,应搜尽搜,通过淮河﹑汴河水道运至京城供宋徽宗挥霍享乐,深得宋徽宗的信赖和喜欢。
宋人的野史笔记中,编撰过许多讥讽童贯的段子,让人捧腹。南宋王明清在《挥麈录》中记载,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年),童贯被任命为熙河兰湟、秦凤路经略安抚制置使,为宋朝西北前线最高军事长官,如日中天。那些边将迎来送往,马屁烘烘,唯童大帅马首是瞻。但在众多边将中,独秦州知州兼秦凤路安抚使钱昂傲骨嶙嶙,颇为不屑,让童大帅十分不快,总想寻机会奚落他一下。
一日,童贯去秦州巡视,故意比约定的时间推迟很久才到。钱昂经过漫长的等待,终于等到了童大帅亲临,便问道:“大帅为何来得这么晚呢?”钱昂个头矮小,童贯一语双关地回答说:“我今日乘坐的这头驴,个头小而脾气倔,动辄跳跃,很难驾驭,因此来迟。”钱昂揣着明白装糊涂,又问:“太尉乘的可是公驴?”童贯说:“当然是公驴。”钱昂大笑,也一语双关地反唇相讥道:“太尉既然奈它不何,不如把这头‘公驴’给阉了!”童贯气得七窍生烟。童贯以收复燕京之功,被宋徽宗封为广阳郡王。太监封王,无异于给儒家正统思想主导的北宋官场扔下一颗重磅炸弹,朝内外众口喧腾,议论纷纷。许多士大夫不但加入议论的行列,而且编段子,撰写打油诗,嬉笑怒骂,不亦乐乎。据与童贯同时代的张知甫《可书》记载,当时有读书人以此事拟了一首打油诗:“长乐坡头十万戈,碧油幢下一婆婆。今朝始觉为奴贵,夜听元戎报五更。”讥笑太监带兵的“丑态”,一时传为笑谈。
太学生陈东的“伏阙上书”,几乎道出了当时士人的共同心声。宣和七年(1125年)底,金军兵分两路,大举南侵,围太原,攻燕京,势如破竹,直逼京畿,宋朝两百年基业眼看就要毁于一旦。倾危之际,陈东联合其他太学生,向宋钦宗伏阙上书说:“今日之事,蔡京坏乱于前,梁师成阴谋于后。李彦结怨于西北,朱勔结怨于东南,王黼、童贯又结怨于辽、金,创开边隙。宜诛六贼,传首四方,以谢天下。”陈东把外敌入侵归罪于“六贼”,给童贯的罪名是:“结怨辽金,创开边隙。”
童贯(1054年-1126年),字道夫,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人,北宋权阉。因其生性巧媚,善于奉承,深得宋徽宗赏识。童贯是中国历史上掌控军权最大的宦官,这亦是少数宋朝宦官专政的时期;获得爵位最高的宦官之一;第一位代表国家出使的宦官;被册封为王的宦官之一,受封为广阳郡王。
出自宦官李宪门下,生性巧媚,“状魁梧,伟观视”。在杭州搜刮书画时,与蔡京勾结。蔡京通过童贯,使其书法作品得到宋徽宗的赏识,得以重返朝政。人称蔡京为“公相”,称童贯为“媪相”。童贯后在西北监军,曾击破西夏,收复四川、洮州“握兵二十年,权倾一时”。大观二年(1108年)五月,童贯成为北宋有史以来第一位宦官节度使。史家李心传说:“真庙以来,宦者官虽尊,止于遥郡承宣使而已”。但仍无法阻拦徽宗对童贯的赏识,后于政和元年(1111年)童贯晋升太尉,领枢密院,但因乱权贪污而被时人称为“六贼”之一。
政和元年(1111年)出使辽国,私下与辽朝南院大臣马植秘谋收复燕云十六州。后马植化名赵良嗣潜入北宋,献联金抗辽之策。宋金两国结成海上之盟,协议金攻辽中京,而宋攻辽燕京。宋廷遣童贯二十万军队北伐燕京,大败而回,严重暴露宋兵的腐化,为后来的靖康之难埋下祸根。
宣和元年(1119年)三月,童贯遣知熙州刘法出师攻统安城,西夏人伏兵击之,刘法败殁,震武军受围[1]。
宣和元年(1119年)四月庚寅,童贯以鄜延、环庆兵大破西夏人,平其三城。
宣和元年(1119年)秋七月甲寅,以童贯为太傅。
宣和二年(1120年)十二月丁亥,改谭稹为两浙制置使,徽宗以童贯为江、淮、荆、浙宣抚使与王渊、韩世忠率兵15万,镇压方腊起义,因功封太师。
宣和七年(1125年)宋钦宗继位后,以贯为东京留守,贯不受命而奉上皇南巡。贯在西边募长大少年号胜捷军,几万人,以为亲军,环列第舍,至是拥之自随。上皇过浮桥,卫士攀望号恸,贯唯恐行不速,使亲军射之,中矢而踣者百余人,道路流涕,于是谏官、御史与国人议者蜂起。初贬左卫上将军,连谪昭化军节度副使, 窜之英州、吉阳军。行未至,诏数其十大罪,命监察御史张澂迹其所至,莅斩之,及于南雄。既诛,函首赴阙,枭于都市。
靖康元年,在金军大举进攻的时候,宋军却在逮捕一名之前权倾天下的宦官,而且这名宦官还被封了王,因为在他手握西北的军政的时候,他带领部队收复了宋朝一直想收复的燕云十六州。
可能你看到这里,觉得这个人是个非常厉害的角色,但狐狸尾巴还是藏不住,当金军开始侵略宋朝时,这哥们立刻选择了逃跑,这样皇上才意识到他是一个没有什么能力的小人,派人抓捕他。
这个宦官就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童贯,而且还是历史上第一个被封王的宦官。
宦官顾名思义是太监的意思,太监在很多人眼里是一个比较低贱的职位,但太监也是和皇帝走的很近的一个职业,如果能得到皇帝的喜爱,那么这个太监会变得有权有势,把文武百官踩在脚底下,童贯便是其中之一。
北宋时期有六大奸贼,童贯便是其中一个,因为皇帝的信赖,童贯长期把持着北宋的军政大权,他和蔡京被人们称作“媪相”和“公相”,蔡京是“公相”,童贯是“媪相”。
童贯经常和蔡京等奸臣沆瀣一气,搜刮民脂民膏,强迫百姓大量劳作,在他主政期间为了便于自己的船队同行,还拆毁了很多桥梁,弄得百姓都非常憎恨他。
童贯是北宋末期的大奸臣。作为一个宦官,他竟能独领兵权 20 年,这在历史上是少有的。他与另一个大奸臣蔡京相互勾结,独霸北宋军政大权,排挤朝臣,专横跋扈,干了不少祸国殃民的坏事,真可谓流毒四海,遗臭万年。
童贯(1054 年—1126 年),字道夫(一作道辅),开封人。大约在神宗后期,年近 20 岁的童贯净身入宫,当了太监。据史书记载,童贯身材魁梧,皮骨强劲如铁,双目炯炯有神,面色黢黑,长着胡须,阳刚气十足,根本不像一个太监。这与他长大成人后才净身有关。童贯进宫后,投在大宦官李宪门下。这个李宪是宋神宗时期有名的宦官,他经常到前线监军,直接督战,立了不少战功,先后担任昭宣使、嘉州防御使、宣州观察使、宣政使、宣庆使、入内副都知等职。不过,李宪对童贯并没有特别关照,以致他入宫 20 多年始终没有出人头地。但是,童贯由于经常跟着李宪,耳闻目睹,倒是学了一些行军打仗的知识,这成为他以后执掌兵权的重要资本。童贯头脑灵活,非常善于察言观色,揣摩别人的意图,哪怕一些细微末节的东西,也逃不过他的眼睛。因此,他办事的时候总能想到别人心坎里去,具有很强的超前意识,也就赢得了周围人的好感。总之一句话,童贯是个很会来事的人。
大观二年(1108 年)正月,童贯由原职升为武康军节度使,掌握了一方的军政大权。这年四月,童贯派兵收复了洮州(今甘肃临潭),接着又准备收复积石军(今青海贵德)。积石军与西宁接境,当时由羌族首领臧征扑哥占据。臧征扑哥居住在溪哥,号称王子。
童贯命西宁州知州刘仲武率部出击,臧征扑哥惊慌失措,只好投降。刘仲武没想到臧扑哥如此不堪一击,更为惊奇的是,臧征扑哥根本没有什么军马,出降人员连女人带孩子才 28 人。童贯也没有想到打了胜仗却是这个结果,但为了邀功,他有意夸大战功,伪造了许多臧征扑哥所用的器物,然后向朝廷报捷。
朝廷闻报,徽宗及百官非常高兴。五月,徽宗降诏,提升童贯为检校司空。徽宗还派使者把刘仲武请到京城,徽宗亲自接见,给予了奖励,并提拔了刘仲武的九个儿子。童贯打了几次胜仗,渐渐骄傲起来。在西北,天高皇帝远,他专制一方,成为一个独立王国。他擅自下令,在所辖各路招募身高力大的青年几万人,自号为“胜捷军”,作为自己的亲军,军官由自己任命,实际上成了他的私人武装。
不久,徽宗又想任命童贯为开府仪同三司。这是个极为尊贵的名衔,相当于一品文散官,又相当于宋朝的使相。蔡京知道后,对徽宗说:“使相岂能授予宦官?”并拒绝签字用印。徽宗见蔡京态度坚决,只得作罢。这一次童贯没有得到此职,对蔡京更加怀恨在心。
童贯虽为宦官,但却有两个儿子,名字叫童师闵、童师礼。这两个儿子究竟是过继来的,还是在他做太监以前生的,无从考究。但是,就在童贯权势熏天的时候,童师礼却盛年早死,令童贯无比悲痛。徽宗知道后,命葬于童贯祖籍开封。当时,送葬的队伍浩浩荡荡,所过之处,车马行人一律回避,可见童贯的威势是多么巨大。
宣和四年(1122 年)三月,徽宗又命令童贯为河东、河北两路宣抚使,屯兵于边境,抵御辽人的进攻。到宣和五年四月,童贯率兵收复了燕京,徽宗非常高兴,进封童贯为徐、豫两国公。这一年五月,金太祖阿骨打病死,完颜晟即位,这就是金太宗。金国副统帅粘罕因朝事回京,谭稹认为这是他建功的好机会,于是派兵趁机收复了已经划归金国的朔、应、蔚三州。粘罕得到消息大怒,于是带兵返回,大败宋军。徽宗非常生气,罢免了谭稹,让童贯继续掌管枢密院。由于宋神宗临终时有遗训,能收复燕云之地者,可封他为此地之王。所以宣和七年(1125 年)六月,童贯被封为广阳郡王。此后,朝中臣僚不再称他为“童太师”,而是称他为“童大王”了。
宣和七年十月,金国副统帅粘罕率兵南下,进攻太原。此时,病中的徽宗又派童贯前往太原应付。童贯见金兵来势凶猛,就派部将马扩、辛兴宗带了厚礼去见粘罕。粘罕指责宋朝趁他回京之机谋取金地,还接纳金国叛徒张觉,坚决不肯罢兵。粘罕还派使者到太原,告诉童贯,要想让金国罢兵,宋朝必须再割河北、河东两地给金国,否则的话,定要血染中原,倾灭宗社。童贯听后,又惊又怕,对金国使者说: “这么大的事,为什么不早告诉我?”金国使者咄咄逼人地说: “现在告诉你也不迟,还望你从速割地以谢罪!”
童贯感到此次大敌将临,自己倘若坚守,势必大败。现在徽宗病重,不如早日脱身,免担败军之责。童贯主意已定,便找来太原守将,对他们说: “此次金人提出的条件过于苛刻,我作不了这个主,需速回京师面复皇上,再作定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