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仁宗之后的皇帝是谁
朝鲜仁宗(韩语:조선 인종 ;1515年-1545年),讳李峼(韩语:이호 Yi Ho),幼名亿命,字天胤,是李氏朝鲜第十二任国王,1544年至1545年在位。李峼乃中宗嫡长子,生母为章敬王后尹氏,中宗十年二月二十五日诞生。章敬王后在他出生后不久因血崩病逝,因此他一直都由文定王后尹氏扶养。中宗十五年被册封为王世子。中宗三十九年十一月二十日即位于昌庆宫明政殿,仁宗元年七月一日升遐,在位不到八个月。因未生下子嗣,故由同父异母弟弟李峘即位,即第十三任国王明宗。
步步惊心丽王昭是韩国哪个皇帝原型是谁
《步步惊心:丽》是韩国SBS电视台于2016年8月29日首播的浪漫奇幻古装剧,由金奎泰执导,赵允英编剧,李准基、李知恩、姜河那主演。 该剧根据中国小说《步步惊心》改编,讲述了在日全食现象中灵魂穿越到高丽的21世纪女人解树和四王子王昭之间的浪漫爱情故事,以及高丽宫廷火热的王权竞争[1-2] 。
韩服,和服是中国古代帝王赐予韩国,与日本的对方岂敢不穿
这个问题问的有些奇怪。韩服与和服并不是中国王朝赐予的,而是他们主动学习的。在中国传统服饰上进行了更改,形成了他们本民族的服装。至于韩国王公大臣的服饰,是明朝皇帝赐予的。因为他们是明朝的官员,所以才穿明朝官员的服装。这没有什么可说的。与中国最为亲近的属国,历史上记载最多的就是朝鲜与琉球。我们在历史资料及文物上都能看到他们的服装与明制服装基本是一样的,尤其是朝鲜!可以说是完全一致。当然了,朝鲜国王也只是一个王爵,他身上的龙是不能有五爪的,也不允许他使用黄色的衣服。这些都是规制。
好奇万历年间大明支援朝鲜抗日,现在的韩国人怎么看这段历史的
很简单,承认但会淡化,按韩国人惯常的文化传统和心态去处理。朝鲜族无论南北,都有典型的双重人格,自尊与自卑合为一体,敏感且脆弱。对待历史同样是矛盾的心态,一方面不可能也不敢不承认曾经对中原王朝的从属地位,而且多次挽救他们于水火;另一方面,出于维护自身脸面的考虑,喜欢以春秋笔法枉顾史实,用各种方法来彰显本民族的存在感。所以,对明朝时期,明军的抗日援朝也是如此,还不是最夸张的。举例说,最夸张的是,对抗美援朝战争历史的“特别表述”,更会让大家惊掉下巴!
万历朝鲜战争是万历三大征之一。对于朝鲜王朝而言,这是一场关系存亡的战争。战争结束后,朝鲜王朝一直对大明王朝感恩戴德,视之为父母之邦,再造之国,直到现代日本侵占朝鲜。为了淡化中国对朝鲜的影响,日本人采取了很多措施。如禁止朝鲜国王祭奠万历皇帝拆毁大报台等。现在的韩国人对这场战争没有任何的好感,他们能够接受的只有李舜臣而已。再加上韩国的民族主义崛起。大量篡改历史,使他们更偏向于本民族是无敌的存在,不可能承认中国帮助的。顺便提一句,李舜臣年轻时与满洲人打仗,完全不是对手。与日本的战争开始后,他用龟船才开始崭露头角。就这样,韩国人把它评为东亚第一战将,可见韩国人谜之自大。
韩国的明朝遗民至今仍然坚持每年祭拜崇祯皇帝,对此你怎么看
谢谢邀请。
对于这个问题,不少朋友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得很到位。鄙人不才,从民族的角度对此做个分析,对与不对请各位网友点评。
一 从民族史来看,朝鲜半岛一直有大量的汉族人存在,这些汉族人的迁移是一个历史的、不间断的过程。
早在三皇五帝时代,华夏四大族群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东北一带的东夷祖部落是今天部分朝鲜人、韩国人的先祖。中国东北的汉人一直从没停止过向朝鲜半岛的迁移。秦汉时代,这种迁移规模渐渐变大。后来建立的高句丽是以汉人为主的政权,高句丽灭亡后,大量汉人被内迁,但也依然留下了不少汉人在朝鲜半岛。但这些人部分与朝鲜族融合,影响渐小。
二 朝鲜汉人,尤其是明代遗民是如何产生的?明代移民的出现,同样源于民族问题,尤其是民族压迫问题。这种压迫集中体现在元初与明末。
明朝之前的元朝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压迫最严重的时代,当时人分四等,汉人地位最低。元初的民族压迫与屠杀政策使得不少汉人纷纷到朝鲜半岛避难。朝鲜一直是明的藩属国,朝鲜的汉人自然以明为正宗。明末,清朝实行民族压迫,清朝最先攻击的便是朝鲜半岛,朝鲜半岛的汉人对满人之恨尤甚。
三 明亡之后,逃难到朝鲜半岛的汉人与朝鲜本土遗留的汉人皆始终以明为正宗,并且这种情结因为远离故土而更加强烈。
中华文明是东亚文明的始祖,日本和韩国的文明起源,都脱离不了中华文明的影响。韩国人每年祭拜崇祯皇帝很正常,它原本就是我国的番属国,象端午节、清明节、春节等,都是从中原大地传入朝韩半岛的。
韩国(当然在历史上并不叫韩国,更多的时候是叫高丽和朝鲜)在历史上曾经长期是中国的藩属国,当时的朝鲜半岛的内外政策的决定权都在中国手里面,甚至连朝鲜国王的册封都要经过中国皇帝的确认。因此,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如今的韩国在很多习俗与礼制上面都与中国非常像,特别是与中国明朝时期特别像。
一直到现在,许多韩国人对于中国明朝的几位皇帝还是非常怀念的,比如明太祖朱元璋,朝鲜的国号就是朱元璋赐与的,因此韩国人认为明太祖对于韩国有再造之恩,其次是明神宗万历皇帝,其对朝鲜半岛的主要功绩在于壬辰年间协助朝鲜军队抗击了日军,避免了朝鲜半岛被日本吞并的威胁。再次就是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1636年,皇太极率领清军入侵朝鲜,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丙子之役,崇祯皇帝派兵援助了朝鲜,韩国人至今仍然怀念崇祯帝。在1644年,崇祯帝吊死在煤山后,朝鲜君臣非常悲痛,一度准备北伐,替崇祯皇帝报仇,只是当时受到清朝淫威的影响,不敢公开设坛纪念。不过,朝鲜民间在彼后一直都有沿用崇祯纪年的做法。
从韩国人至今仍然纪念崇祯皇帝可以看出,“小中华”意识一直存留在韩国人的心目中,虽然朝鲜在清朝初年迫于形势,选择了臣服于清朝,但是朝鲜君臣实际上根本就瞧不起满清,认为他们自己才是中华正统文化和政教制度的延续者,虽然到了清朝中期,朝鲜人对于清王朝的印象已经大大改观,但是小中华的意识一直留在韩国人的脑海中。
实际上,除了韩国人之外,日本、越南都曾经出现过“小中华意识”,纪念崇祯皇帝只是一种态度的宣示,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如今。
题主所说的九义士,在朝鲜李朝可谓是家喻户晓,他们都是追随朝鲜孝宗李淏来到朝鲜的明朝读书人。他们的名字在中国鲜为人知,保留在了《朝鲜李朝实录》。因此我要记录下来:王以文、杨吉福、黄功、冯三仕、柳溪山、王文祥、裴三生、王美承、郑先甲。
朝鲜孝宗李淏是李朝第17代国王, 1626年被封为凤林大君,被清军胁迫到沈阳做了很多年人质,后来回国继承了朝鲜王国的王位,谥号"宣文章武神圣显仁明义正德大王"。
他很同情明朝灭亡,九义士跟随他一起回到朝鲜,辅佐朝鲜孝宗从事秘密反清复明的准备,他们称清朝皇帝为胡皇,发誓不与清朝合作。在他们影响下,朝鲜孝宗坚持使用明朝崇祯年号,有的大臣劝他不要这样做,他说我要打造“精兵十万,爱恤如子,皆为敢死之卒,然后待其有衅,出其不意,直抵关外,则中原义士豪杰,岂无响应者!”
九义士等明朝遗民的子孙都被尊称为“皇朝人子孙”,受到朝鲜朝野的尊重,在大报坛专门设置了一支部队,叫“汉旅”,由九义士等明朝遗民的子孙组成,负责在大报坛有祭祀活动的时候守卫值班,来表示对这些子孙的尊重。
其实,朝鲜王朝之所以尊重他们,主要是感谢明朝万历年间东征赶走丰臣秀吉的“再造之恩”,除此之外,还有儒家的文化认同感。
至于九义士等明朝遗民的子孙,一直保留了向西祭拜明朝崇祯皇帝的风俗,其实也是为了保留自己“皇朝人子孙”的身份认同感,因为后来从清朝跑到朝鲜生活的国人都被称为“向化人”,这个名字有点像日本的“归化人”,地位较低,与九义士等明朝遗民的子孙的“皇朝人子孙”有天壤之别。
这一提问有很强的误导性,请小编回答:
1,这些明代遗民有多少人?
2,这些遗民的先祖在明代是何阶层?是皇族,士大夫阶层,兵勇还是平民百姓?如果是皇族和士大夫阶层,那本身就是当时的既得利益阶层,那他们祭祀谁与老百姓何干?如果是老百姓,也只能是北方的百姓,那是北方百姓活着是第一要务,都揭竿而起反明,怎么会在朝鲜继续祭祀让他们活不下去的朝廷?如果是兵勇,那国将不国的时候为何不血洒疆场?如果是九义士的后人,那他们祭祀他们的祖先与别人何干?
3,如问题及描述所述属实,那这些人现在是韩国籍,他们占韩国人口多少?他们代表不了韩国人,所以别刻意营造好像韩国人都还仰慕明朝的假象
韩国古装电影一个皇上强迫女人用射箭杀犯人
奸 臣 外 文 名 간신、The Treacherous 出品时间 2015年 出品公司 Soo Film 地区 韩 国 导 演 闵奎东 编 剧 闵奎东 类 型 古装
作为韩国的末代皇帝,李坧的结局有多凄凉
韩国末代皇帝纯宗李坧,从小就亲身经历了父母惨死深受打击,虽登基为帝却无力改变朝局、饱受内忧外患与傀儡无异,本就身体孱弱,最终患上重病又抑郁痛苦悲伤,终于凄凉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