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刘伯温资料是什么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文成,汉族,温州文成县南田人(旧属青田县)。元末明初军事谋略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使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亮。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刘伯温死后朱元璋反应
在洪武八年之时,刘伯温突感风寒,朱元璋知道之后,就让胡惟庸带着御医前去探望,之后御医给刘伯温开了药方。
然而,刘伯温根据这个药方服药之后,却感觉到肚中十分疼痛,难以忍受。
当时的刘伯温认为这件事情可能是自己受到了陷害,于是他就拖着病体见了朱元璋,并把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委婉地告诉了朱元璋。
但他没有想到,朱元璋听到这件事情之后,反应平平,只是语气平淡地让他好好休息,并没有对这件事情进行过多的追问。
这件事情之后,刘伯温仿佛意识到了自己的处境,也隐隐约约地明白了朱元璋的想法,也就是在这一年的三月末,刘伯温的病情开始逐渐加重,已经到了无法活动的地步。
之后,在其儿子陪伴他回到家乡之后不久,刘伯温彻底与世长辞。
而刘伯温的两个儿子从此也跟随了父亲一样,都没得到一个善终的结局。
刘伯温死后,朱元璋依旧对他有怀疑。便派人刨开了他的坟墓据掉了他棺材头,其意思就是让他后人不能再出人头地,这样便不会有人对大明王朝产生威胁。
可是当锯掉刘伯温棺材头后,却发现棺材里面只有一本书。这本书正是大明律法,而大明律上六个大字“开棺见尸者斩”暴露在外。
朱元璋知道,这是自己订立的法律,人死后不得挖人家的坟,要不然是要被处斩的。朱元璋羞 愧难当,于是命人厚葬刘伯温。倘若刘伯温不了解朱元璋,在棺材里边放一些陪葬品,那么刘伯温的家人都要受连累,他机智的用这样的办法,避免了自己死后有可能得暴尸荒野。
刘伯温晚年,自己选择了一个坟地,又有人借此机会,告诉朱元璋说那个地方有天子气息。再加上一些风水大师的一番说辞,朱元璋起疑心了刘伯温病重以后,朱元璋干脆把他送到了他的家乡,这样就没办法埋在那个地方了吧?但是朱元璋还是不放心,加上有人告诉朱元璋,把刘伯温的棺材锯掉一个头,就能化解,这就是断其头的说法吧。后来他们锯掉了棺材头,于是呢并没有发现刘伯温的尸体,而是有一本书,而且书是打开的,把书拿了出来一看,只看到是一本大明律,上面写着一条律令,“开棺见尸者斩”原来,刘伯温早已经知道自己死后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于是就提前安排了,朱元璋听说以后,也是十分羞愧,觉得自己下的令自己违背,于是呢,就传令厚葬刘伯温。
刘伯温祖宅
刘伯温故居的地理位置在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南田镇武阳村。
《明史·刘基传》记载:
洪武四年正月赐老归,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邑令求见不得,微服为野人谒见。基方濯足,令从子引入茅舍。
刘基晚年告老还乡居住的地方就是1311年6月15日刘基生于此的住宅,1375年4月16日他在这里逝世,真称得上所谓生于斯长于斯殁于斯。
刘基故居现存有刘基48岁弃官归隐后修建房舍碑志,石臼等用物。
故居和诚意伯庙、书院、刘基读书路、聪明泉、刘集墓(刘基高祖墓)、天葬坟、白鹤仙桥、武阳亭、云来亭、故里纪念亭、盘谷亭、辞岭亭、擎天亭、官刺吏墓、刘貊墓(刘基次子刘璟后),刘璟祠、刘琏祠等等人文景观,金龟山、宝剑山、七星落垟、寿桃山、马尾瀑、亢五峰、神仙崖、仙叠岩、老龟寿崖、老鹰岩、龙壁洞、石馨洞等自然景观,共同组成了整体的刘基故里景区。
刘伯温的好词好句
1、势顺则强,气顺则舒。
2、万夫一力,天下无敌。
3、持心如衡,以理为平。
4、凡与敌战,须务持重。见利则动,不见利则止,慎不可轻举也。
5、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6、自是行人行不得,莫教空恨鹧鸪啼。
7、落日下前峰,轻烟生远林。 家有悍妇良友不至,国有妒臣贤士不留。
8、江海不与坂井争其清,雷霆不与蛙斗其声。
刘伯温百战奇谋原文
《百战奇谋》由刘伯温军师提出他个人对兵法的想法,总括为卷十、一百招。以下为分法。
卷一:计战.谋战.间战.选战.步战.骑战.舟战.车战.信战.教战
卷二:众战.寡战.爱战.威战.赏战.罚战.主战.客战.强战.弱战
卷三:骄战.交战.形战.势战.昼战.夜战.备战.粮战.导战.知战
卷四:斥战.泽战.争战.地战.山战.谷战.攻战.守战.先战.後战
卷五:奇战.正战.虚战.实战.轻战.重战.利战.害战.安战.危战
卷六:死战.生战.饥战.饱战.劳战.佚战.胜战.败战.进战.退战
卷七:挑战.致战.远战.近战.水战.火战.缓战.速战.整战.乱战
卷八:分战.合战.怒战.气战.逐战.归战.不战.必战.避战.围战
卷九:声战.和战.受战.降战.天战.人战.虽战.易战.离战.饵战
历史上,朱元璋和刘伯温的真实关系是什么样的
朱元璋是大明开国之君,刘伯温是开国功臣。功成名就后,两人关系慢慢地发生了变化。刘功高震主,虽然处处小心仍打消不了朱的猜疑,在加上奸臣挑剥,最终难逃恶运命丧黄泉。
起兵时,朱元璋文臣以李善长为首,刘伯温以献奇谋计,以备朱元璋顾问,李善长一直助朱元璋,管理内政。大明开国后,李善长以文臣之首封国公,任宰相。刘伯温封诚意伯,封御史中丞,监察百官之权。所以就以谋臣地位,刘伯温远没有李善长地位,而李善长与朱元璋最早结儿女亲家,朱元璋赐免死金牌,厚待之,赏赐不断。刘伯温没有这待遇,刘伯温退下来时,财产只有京城一宅院,家乡一老宅,田地几十亩。朱元璋以刘伯温为首的江浙文士集团,打压以李善长,胡文庸为首的江西集团,平衡朝局,而刘伯温不愿做刀,退下去,使朱元璋恼之,没有任何封赐,多次派人暗访刘伯温,而刘伯温慎言慎行,隐而不出,防范严密,还是被毒害,成了悬案。李善长直到胡文庸谋逆案发,知情不报,才被诛。所以,刘伯温与朱元璋关系,不过是君臣之间利用和反利用,博弈
,沒有价值,飞鸟尽,良弓藏,走狗烹。
元朝未年,官员们只知道敛财,贪污腐败成风,不顾及民众的死活,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导至全国各地起义不断。
朱元璋从众多起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大的赢家。刘伯温幕名投奔了朱元璋的起义军,士为知已者死,从此刘伯温死心塌地的为朱元璋出谋划策,完成了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伟大事业。
要说他俩的真实关系,应当如下。
1,在大殿上是君臣关系,自古拌君如伴虎,捎有不甚就会有杀头之祸,不管你有多大功劳,这都是无法遇越的底线。
2,在私底下是最亲蜜战友,人非草木,迄能无情,两人在一个战豪里滚打摸爬,出生入死九死一生,交情深厚,建立了兄弟般的友谊,这在刘伯温生病其间,朱元璋派人前去探视就说明了一切。
不管别人怎么写,象刘伯温这样有才的人,办事小心谨慎,有礼有节,能善始善终,就是完美的结局。
朱元璋与刘伯温的关系,类似于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一开始如鱼得水,后来平淡如开水。只不过刘备先死,四周强敌环饲,为了保阿斗顺利上位,只好又拉孔明下水,最终诸葛亮如青蛙煮水,耗尽心血而死。
刘伯温就没那么幸运了。朱元璋在他的辅佐下已然统一全国坐稳江山,后来的故事就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不止刘伯温,包括徐达常遇春蓝玉李善长等等,几乎所有跟随过朱元璋打江山的人,最后都被老朱给做掉了。因此,刘基号称帝师,朱元璋人称“基友”,都只不过是一厢情愿。一代绝世奇才,最后依然被朱元璋借胡惟庸之手除掉,着实可悲可叹!古代知识分子的命运,永远逃不过伴君如伴虎的轮回。
谢邀 刘伯温元至顺三年浙江乡试中举,第二年于大都会试考中进士,他做了半辈子的元朝的官,他的仕元生涯虽然本身才华横溢,满腹经纶,但常常因为政见不被采纳而忧心重重。
元末官僚贪污腐化泛滥成灾,书生义气的他处处显得格格不入,又看不惯朝廷对浙江造反义军的招抚政策,就为了这些事,刘伯温先后四次辞职,最后对元朝政府彻底失去希望而投身于朱元璋。
众所周知,朱元璋早年挣扎在生存线上,沉淀在社会底层,不定温饱,不沾文墨,浪迹江湖出身草莽。后来揭竿而起,苦心经营下地盘实力越做越大,才开始注重网罗人才以助力他的事业。在朱元璋多次盛邀之下,刘伯温终于来到南京,俩人于乱世风云际会,从此携手开创一番大业。
烽烟四起,戎马倥偬,创业艰难百战多,有着共同的敌人和共同的利益,天壤之别的人都能亲如蜜月。刘伯温被朱元璋赞誉为张良,不管是西讨陈友凉还是南征张士城,刘伯温运筹帷幄神机妙算,朱元璋言听计从信任有加。
偃旗息鼓天下定鼎之后呢,草莽英雄和白面书生在刀光剑影下可以妥协,那时主要矛盾在外,而如今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大伙在利益权力面前就本性以对。
朱元璋和刘伯温之间真正的关系从三件事上可窥一斑。在北伐取得胜利后,朱元璋就下令,捷报抵京时,曾经在元朝做过官的人不许来祝贺,在他心目中和他一起造反的那帮穷弟兄和前朝官吏是区别对待的,尽管一样从龙有功。
刘伯温心里能不清楚么,他朱元璋只是用他的计谋,在朱元璋心底,自己只是白面书生,作为浙东派代表和淮西派相顷扎,孰轻孰重心知肚明。
洪武三年,朱元璋论功行赏,李善长第一功臣封为韩国公,其余公爵有六人,可献计献策决胜千里,朱元璋口口声声的张良刘伯温只得到个诚意伯,在公侯之下。刘伯温年俸两百四十石,而李善长年俸达四千石,都是朱元璋打天下的左膀右臂,差距咋这么大呢,令人费解但也不奇怪,原因只有一个,刘伯温不是自己人。
朱元璋有换掉李善长丞相的打算,试探性的问刘伯温合适的人选,从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都被刘伯温以这样或那样的缺点而否定。刘伯温当然有意丞相,但自谦之余希望朱元璋能够表态,而朱元璋非但没有坚持让刘伯温出任丞相,相反他让这三人先后都当了丞相,是和刘伯温呕气么,朱元璋才不会这般小儿科,这是一种警告。
当年披在刘伯温身上亮丽的外衣在朱元璋眼里逐渐褪色,他们的关系也最终会步入彻底崩盘,从内因来说心意相近才会气息相同,显然他们来自两个世界做不到这一点,从外部因素讲,矛盾和利益在大业成功后发生了转变,也是历代君王面临的问题,而朱元璋在这方面体现地更腹黑而已。
刘伯温是谁
刘伯温是朱元璋的军师。
刘伯温不但是一位谋略大师,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文人。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浙江青田(今浙江文成)人。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
刘基辅佐朱元璋平天下,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多次称他为“吾之子房”。在中国民间,也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
刘伯温是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温州市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
元至顺年间,举进士。至正十九年(1359),受朱元璋礼聘而至。上书时务十八策。参谋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1367),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朱元璋即皇帝位后,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尝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诚意伯,岁禄240石。四年,赐归。寻以旧憾为左丞相胡惟庸所讦而夺禄。入京谢罪,留京不敢归,以忧愤疾作,胡惟庸曾派医生探视。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著作均收入《诚意伯文集》。
刘伯温指的是刘基,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温州市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
代表作《郁离子》《复瓿集》《写情集》《犁眉公集》《春秋明经》《卖柑者言》《活水源记》《百战奇略》《时务十八策》及诗词《春蚕》《五月十九日大雨》《旅兴》《薤露歌》《美人烧香图》《蜀国弦》《梁甫吟》。
刘伯温的生平事迹
刘伯温,也叫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自幼聪明好学,至顺年间考中进士,担任县丞,后弃官回乡,至正十六年,为元帅府都事,至正十九年,开始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至明洪武年间,历任太史令,弘文馆学士,封诚意伯,
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